“QAIT”公司专注医疗领域综合服务,不仅提供医院整体、病理科、检验科、手术室建设及智慧病房打造,还供应核磁共振成像 MRI、计算机断层扫描 CT、DR、C型臂、手术室床、移动护理车等医疗器械设备,同时借助预约挂号、排队叫号、自助机等系统实现就医流程优化,通过远程会诊、人工智能诊断等技术提升诊疗水平;此外,搭建医院信息系统 HIS、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S、医学影像系统 PACS 、护理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,并完成数据中心及网络安全建设,为医院运营和数据安全保驾护航,全方位满足医疗行业建设、设备及信息化需求。
一、智慧医疗概述
“智慧医疗”英文简称 WIT120,是以医疗数据中心为核心,以电子病历、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,以自动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为表现,综合应用物联网、频射技术、嵌入式无线传感器、云计算等信息技术,构建高效化的信息支撑体系、规范化的信息标准体系、常态化的信息安全体系、科学化的政府管理体系、专业化的业务应用体系、便捷化的医疗服务体系、人性化的健康管理体系,使得整个医疗生态圈中的每一个群体均可从中受益。
医疗器械:C型臂
二、智慧医疗系统组成
【智慧医疗=智慧医院系统+区域卫生系统+家庭健康系统】
科室建设:检验科、病理科
(一)智慧医院系统:由“数字医院”和“提升应用”两部分组成。
1. “数字医院”包括医院信息系统(即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,HIS)、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(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,LIS)、医学影像信息的存储系统(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,PACS)和传输系统以及医生工作站四个部分。实现病人诊疗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、存储、处理、提取及数据交换。
排队叫号系统
医生工作站的核心工作是采集、存储、传输、处理和利用病人健康状况和医疗信息。医生工作站包括门诊和住院诊疗的接诊,检查,诊断,治疗,处方和医疗医嘱、病程记录、会诊、转科、手术、出院、病案生成等全部医疗过程的工作平台。
2. “提升应用”包括远程图像传输、大量数据计算处理等技术在数字医院建设过程的应用,实现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。
远程探视:避免探访者与病患的直接接触,杜绝疾病蔓延,缩短恢复进程;
远程会诊:支持优势医疗资源共享和跨地域优化配置;
远程会诊系统
自动报警:对病患的生命体征数据进行监控,降低重症护理成本;
临床决策系统:协助医生分析详尽的病历,为制定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基础;
智慧处方:分析患者过敏和用药史,反映药品产地批次等信息,有效记录和分析处方变更等信息,为慢性病治疗和保健提供参考。
数字手术室
(二)区域卫生系统:由“区域卫生平台”和“公共卫生系统”两部分组成。
1. “区域卫生平台”包括收集、处理、传输社区、医院、医疗科研机构、卫生监管部门记录的所有信息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;包括旨在运用尖端的科学和计算机技术,帮助医疗单位以及其它有关组织开展疾病危险度的评价,制定以个人为基础的危险因素干预计划,减少医疗
费用支出,以及制定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电子健康档案。
医疗器械:计算机断层扫描CT
社区医疗服务系统:提供一般疾病的基本治疗,慢性病的社区护理,大病向上转诊,接收恢复转诊的服务;
医疗器械:核磁共振MRI
科研机构管理系统:对医学院、药品研究所、中医研究院等医疗卫生科院机构的病理研究、药品与设备开发、临床试验等信息进行综合管理。
2. “公共卫生系统”由卫生监督管理系统和疫情发布控制系统组成。
人工智能诊断系统
(三)家庭健康系统。
“家庭健康系统”是最贴近市民的健康保障,包括针对行动不便无法送往医院进行救治病患的视讯医疗,对慢性病以及老幼病患远程的照护,对智障、残疾、传染病等特殊人群的健康监测,还包括自动提示用药时间、服用禁忌、剩余药量等的智能服药系统。
智慧病房
三、智慧医疗从技术角度分析
【从技术角度分析,"智慧医疗"包括:基础环境、基础数据库群、软件基础平台及数据交换平台、综合运用及其服务体系、保障体系五个方面。】
移动护理车
1. 基础环境:通过建设公共卫生专网,实现与政府信息网的互联互通;建设卫生数据中心,为卫生基础数据和各种应用系统提供安全保障。
2. 基础数据库:包括药品目录数据库、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、PACS影像数据库、LIS检验数据库、医疗人员数据库、医疗设备等卫生领域的六大基础数据库。
3. 软件基础平台及数据交换平台:提供三个层面的服务:
首先是基础架构服务:提供虚拟优化服务器、存储服务器及网路资源;
其次是平台服务:提供优化的中间件,包括应用服务器、数据库服务器、门户服务器等;
最后是软件服务:包括应用、流程和信息服务。
4. 综合应用及其服务体系:包括智慧医院系统、区域卫生平台和家庭健康系统三大类综合应用。
5. 保障体系:包括安全保障体系、标准规范体系和管理保障体系三个方面。从技术安全、运行安全和管理安全三方面构建安全防范体系,确实保护基础平台及各个应用系统的可用性、机密性、完整性、抗抵赖性、可审计性和可控性。